编者按:《中国青年》杂志近日推出系列文章聚焦合肥,为城市把脉,为强国时代青年人才标准的建立把脉。这一系列文章调研深入,视角敏锐,观点独到。深刻地揭示出合肥在新时代城市人才竞争中的所思所想所为,对人们了解合肥、把握合肥机遇,以及思考合肥发展的未来,都有着积极的意义。因此,合肥在线特从这一系列文章中选编了部分文章,进行全文转载,以飨读者。
青年,想要有个家,更想有座城——家是立身之处,城是奋斗之基。
合肥虽是历史文化名城——自秦建制至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,史称“江南之首,中原之喉”——但从现代化城市布局角度来看,她的腹地并不广阔:东临上海、南京、杭州城市群,西接武汉、长沙、南昌城市群,无论是从产业布局还是人才布局来讲,合肥并不具有太大的先天优势。但从发展质量与效率上来看,合肥就是一部现代化城市发展的励志小说——二三十年前的合肥,不仅不能和长沙、济南等城市比,就是与兰州、乌鲁木齐也有不小的差距。而今天,合肥经济总量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排名第九,并且成为全国首座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,是仅次于北京的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布局重点城市,是仅次于北京、上海的十大科研城市之一。合肥在全国最适合居住城市、最幸福城市排名中也多次居于前列。这足以令人侧目了!
合肥古称庐州,她的气质中有范增、周瑜、包公,有李鸿章、冯玉祥、孙立人,有李克农、杨振宁、林散之。在合肥能够率先培养少年班的大学生,能够产生刘文清、陈先辉、潘建伟院士,孕育出科大讯飞这样的企业,吸引哈佛八剑客这样的创业者,自有其深层次的人才成长规律。近年来,合肥市委市政府顺势而为,继2017年推出人才新政20条之后,于2018年4月再次推出新的《关于进一步支持人才来合肥创新创业的若干政策》,承诺未来七年将拿出百亿元资金“养人”。目前合肥共有各类人才173.3万人,专业技术人员86万人,两院院士108人,国家“千人计划”专家274人。
总之,青年人最看重的是一个城市的态度。青年人融入一个城市,如同英雄投奔明主:昔日苏秦说秦王,期年乃见——折腾了一年才见到秦王,且不被待见。于是怒而向东,挂六国相印,连横抗秦。相比较而言,从布衣起家的刘邦“见善如不及,用人如由己,从谏如顺流,趣时如响赴”,当食吐哺,拔足挥洗,才最终赢得天下人心。城市也是如此!有些城市虽然高楼林立,只是长得像现代化城市,但管理得根本不像现代化城市,于青年人绝无持续吸引力——青年人正在逃离的城市,不仅仅是高房价那么简单,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城市的态度。
因此,每一个有梦想的青年人都应当来合肥看看,每一个有思考的人,都应当研究一下这个城市究竟做对了什么——感受一下这里的态度,这里的味道。